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的巨星,他的作品及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与文化。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,鲁迅的文学成就无可争议。然而,他个人的生活并非总是如同他的文学成就那样光辉灿烂。在他的生命中,有两件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打击:一是与弟弟的关系破裂,二是父母为他安排的婚姻。
尽管如此,鲁迅的婚姻生活中也有一段意外的光亮,那就是他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以及他们意外得到的儿子。这个意外带来的孩子,在鲁迅的生活中点亮了不一样的色彩。
回溯到1907年,当时26岁的鲁迅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,带着先进思想与文化,他仿佛从封建的枷锁中重生,浑身散发着一种无法忽视的光彩。鲁迅满怀激动与兴奋,一路跑回家,渴望着与久违的家人团聚,重温家庭的温暖与亲情。然而,等待他的却是母亲未经他同意就已经敲定的婚约。
展开剩余87%鲁迅的未婚妻朱安,是家乡绍兴人,虽然家境不再富裕,但仍算得上门第显赫。朱安的家族曾经显赫一时,而鲁迅的母亲似乎看中这一点,便在没有咨询鲁迅意见的情况下,擅自为他决定了婚事。那个时代,婚姻大多由父母安排,鲁迅虽然心中愤怒,却也知道在那个社会背景下,个人的选择往往无法左右命运。
尽管鲁迅内心对母亲的行为愤愤不平,但他并未马上提出离婚,因为他清楚,退婚对于一个女子来说,将意味着社会的排斥与一生的耻辱。于是,他选择了沉默。第三天,鲁迅就决定离开家,这不仅是对婚姻的逃避,也是对母亲的行为表达不满。然而,鲁迅始终没有和朱安提出分手,他放弃了和她一起享受婚姻的理想,而是选择了一种避免伤害她的生活方式——保持距离,不让朱安承受更多的困扰。
鲁迅原本打算独自度过余生,但命运却在他42岁时为他送来了许广平。在1923年的秋天,鲁迅在国民党政府教育部任职的同时,接受了好友许寿裳的邀请,来到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学校教授文学。当这个消息传开时,整个学校为之轰动。学生们对于鲁迅的期待,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学识,更来自于他新近发表的《狂人日记》和小说集《呐喊》。其中,许广平,一个容貌清秀的年轻姑娘,深深被鲁迅的才华吸引。
鲁迅与许广平的第一次见面,是在那座讲求知识的课堂上。许广平曾听闻鲁迅的作品,但那时她对鲁迅的印象,仅仅是基于文字。她对鲁迅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充满好奇,带着些许幻想。当她亲眼见到鲁迅时,却惊讶地发现,他与她心中的形象大相径庭。鲁迅并没有高大英俊的外貌,也没有那种风度翩翩的气质。相反,他那一头乱竖的短发,破旧的衣裳,身上到处都是补丁。初见之下,许广平对鲁迅的外貌有些失望,甚至有些失落。然而,当鲁迅开口授课时,课堂立刻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被他深邃的思想所吸引。
许广平后来回忆道,那堂课仿佛是一场心灵的洗礼,她被鲁迅的学识与气质深深吸引。鲁迅时而幽默,时而严肃,他的课堂让人既深思又充满期待。课程结束时,学生们都希望时间能够停留,仿佛还没有听够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许广平与鲁迅的关系逐渐加深。虽然他们开始时并未产生爱情,但在那段时光里,许广平的敬仰逐渐变成了深厚的情感。1925年,许广平毕业之际,正是她内心充满疑惑与困惑的时候。她对于教育的现状感到失望,觉得自己陷入了迷茫。于是,她写信给鲁迅,希望能得到指点与解答。鲁迅的回信,出乎她的意料,第二天便迅速寄到了。这封回信上,鲁迅亲切地称她为“广平兄”,而且信件的日期与许广平寄信的日期相同。
许广平被鲁迅的迅速回复与真诚打动,她再次写信询问自己为何被称作“广平兄”,鲁迅依旧及时地回信。正是这样频繁的书信往来,逐渐让他们的感情升温。这些书信虽不包含诗意的情话,却蕴含着深沉的思想交流与真挚的情感。
然而,书信往来的时候,学校发生了“驱杨运动”,许广平等学生遭遇校方的不公待遇,被开除学籍。此事引起了全校师生的强烈反应,鲁迅与其他几位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声明,支持受害学生,最终促使政府撤销了校长的职务。这一事件之后,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,书信中的情感逐渐升华成了爱情。
尽管两人决定不要孩子,坚持过“丁克”生活,但许广平在1930年意外怀孕。这个意外的孩子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轨迹。1929年,许广平因为高龄怀孕,生产时面临巨大风险。医生提出艰难的选择:“保大人还是保孩子?”鲁迅毫不犹豫地选择了“保大人”。幸运的是,母子最终平安无事。
尽管这个孩子的到来原本是鲁迅与许广平没有预料的,但鲁迅并没有对孩子表现出极大的排斥。虽然他曾用轻松的语气表达孩子带来的困扰,“孩子是个累赘”,但他也写道:“既然生下了,就要抚养他,接受一切。”
对于儿子周海婴,鲁迅既表现出“嫌弃”的口吻,却又不时流露出宠爱与关心。他会写道,孩子调皮捣蛋,喜欢折腾,学习上也不怎么上心。但他在笔下流露出的父爱,却深深感动了许多人。
鲁迅从不放弃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和成长。当周海婴生病时,鲁迅总是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照顾他。周海婴得痱子时,鲁迅会细心涂药,甚至为他设计特别的治疗方式。当周海婴患上气喘病时,鲁迅亲自设计治疗设备,照料得无微不至。
然而,鲁迅对待孩子的教育并非严苛。他奉行“顺其自然”的教育理念,尽量不多加打击儿子的天性。周海婴虽然不爱学习,但在父亲的“宽容”下,他依然在探索和玩耍中成长,直到后来他才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。
鲁迅去世时,周海婴只有7岁。那时的他还无法理解父亲的离去意味着什么,只是感觉到了深深的悲伤。在父亲的墓地旁,周海婴以稚嫩的字迹写下了“鲁迅先生之墓”六个字,作为对父亲的纪念。
时光流逝,周海婴逐渐成长,回首往事时,他对自己当时未能好好学习感到后悔。虽然年轻时未能完全理解父亲的期望,但鲁迅无疑在他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这段父子情深的故事,尽管充满了悲欢离合,但也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作为一个父亲、一个丈夫,深藏在作品背后的柔情与复杂情感。
发布于:天津市通弘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